太极拳经-张三丰著王宗岳解 论太极拳之境界-张志俊

自明末清初陈王庭创拳以来 , 从习者众 。 特别是杨露禅、陈发科、陈清萍、陈鑫等 , 一开禁例 , 广为向社会传播 , 使太极拳拥有相当多的爱好者 , 甚至远渡重洋 , 走进异国 。 以猪为例 , 其太极拳套路水平不在中国运动员之下 , 但是众多的爱好者中近几十年来未发现有超越前人者 , 为什么?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 , 一种是由于对太极拳理解不够造成误解 , 偏向于教拳架;一种是由于老师的水平不高 , 教出的学生当然不会有大家风范;三是学者悟性不足 , 生搬硬套所致 。 我以为要避免这种现象 , 就要明了练习太极拳所必经的道路 , 明了各种层次上对太极拳的作用、循序渐进 , 持之以恒 , 则能成功 。 在纪念邓不平同志“太极拳好”题词廿周年之时 , 为推动全民健身运动 , 笔者借此文怀念陈照奎先师 , 并与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共同作一研究 。 一、笔者从习陈式太极拳之源流 陈照奎先生 , 陈发科之幼子 , 从小耳濡目染发科师祖之拳艺、理论 , 其后 , 经自己刻苦练习 , 勤奋不辍 , 终于成为一代大家 。 1973年在河南省第三届运动会上 , 陈照奎先师将太极拳之风格 , 淋漓尽致的演绎出来 。 笔者自1973年有幸从师于陈照奎先师 , 以过数载寒暑之苦练 , 始得继承先师拳风 , 特别是在“以手领劲”上对太极拳理论作了充分的阐述和补充 。 如今国家昌盛 , 社会稳定 , 将全身心致力于陈式太极拳的推广、传播事业之中 , 希望得到广大同仁以及社会各界支持 。 二、太极拳之境界论 陈鑫云:“一层深一层 , 层层意不同” 。 练习太极拳每到一阶段 , 自有一阶段之认识 , 排除幻想 , 从中找出其理论 , 才能保证少走弯路 , 早日登堂入室 。 所谓境界 , 以余练习几十年来之经验及教授学生之体会 , 有三个层次 。 第一层次:初级阶段 初习拳者最主要是套路上、基本功上着手下 , 俗语上所谓“卸力”阶段 。 这段功夫下得精深 , 日后在领悟太极拳 , 圆之妙境 , 成就大家风范的希望亦大 。 好比建高楼 , 筑基础 , 做一层地基能建一层楼 , 作三层楼的基础 , 才能建三层的高楼 。 初级阶段需注意如下几个问题:1、沉肩乍肘;2、裆走下弧;3、虚领顶劲;4、以手领劲 。 沉肩乍肘就是要保证肩部不上耸 , 随时保证两腋下空虚 , 肘的用力方向保持向外 , 向下、向前乍开 。 裆走下弧就是腰、胯、腿的运动路线 , 保持下弧线 , 形象的说就是走锅底形 。 虚领顶劲就是下颌内收 , 后颈有向上领 , 向后膨胀之意 , 这对保持立身中下有着关键的作用 。 以手领劲就是要保证所有的动作先由手启动的条件下运行 , 这对于领悟太极拳圆运动之折叠、转关、开合、虚实是至关重要的 。 以上几点对初习者并非一蹴而就 , 需得长期的练习 。 对业余爱好者来讲 , 快则一年 , 慢则三年完成上述要点之后 , 就要做到形似 。 所谓形似就是要表现出太极拳的特点 , 快慢相间 , 从书法上讲叫“入贴” 。 第二层次:渐悟阶段 经过初级阶段练习 , 结合推手训练 , 自身感觉与前不同 , 有了很大进步 。 但是 , 这时与其它同道练习会遇到很多难解的技术问题 , 甚之认为自己的拳道有不如前的感觉 。 对劲路运行的路线、方向运用尚不能得手应心 , 这就进入渐悟阶段 。 这一过程相当漫长 , 有此学练者可能一生也不能真正的“入门” , 这就取决于教师的讲授与习练者的耐心、恒心及悟性 。 这一阶段已经解决了套路问题 , 即“拳架定形” , 开始对劲路进行研究 , 希望在各种手法中找出化劲和发劲的规律 。 这阶段应懂“梢节领劲”、“两头卷曲”、“气由内生”、“劲从外借”的道理 。 所谓梢节领劲 , 就是在往来折叠 , 进退转换中做到“一动先走手 , 走手必乍肘 , 前乍加棚劲 , 后乍腋下空” 。 所谓“两头卷曲” , 就是手脚同时运行 , 做到节节贯串 , 周身合一 , 达到身体的稳定性、灵活性 。 所谓“气由内生 , 劲从外借”就是气、意念从心而生 , 从丹田而出 , 劲从外借 , 通过螺旋运动 , 造就对方以大力向我所作的向心运动 , 而通过我的离心运动 , 将对方抛将出去 。 这一阶段 , 在似通非通之间 , 启动之时 , 无不合拍 , 运行之中处处脱节 , 诗家有言“功夫在诗处” 。 因此 , 练习方法 , 以套路 , 基本功为主 , 说明套路中还有未明之道理 , 未规范之动作 。 第三层次:登堂入室 “山穷水复疑无路 , 柳暗花明又一村 。 ”有这句诗来形容最恰当不过 。 一旦窗户纸捅破 , 无限风光滚滚而来 。 至此 , 始明太极拳圆转运动之本意所在 。 在练习中 , 能做到处处合乎规矩 , 有时甚至是脱规矩而合规矩 。 “推手如无人 , 练拳如有人” 。 但在此阶段 , 尚有不能解决之问题 。 就需要再一次重复套路的练习 , 以解决不同角度、力度、速度的问题 。 我之身备五张弓 , 合而为一张弓 , 静则合 , 动则开 , 一个浑圆中有无数不圆 , 处处膨胀 , 处处以手领劲 , 全身协调 , 一动无有不动 。 敌则静有五张弓 , 动则弓不存 , 处处受制 , 如我用手枪之近距离对敌之大炮 , 无有不胜之理 。 太极拳最高境界 “不思而得 , 不勉而中”当为太极拳最高境界之写照 。 反过来所谓最高境界也有“一层深一层 , 层层意不同”之用功 。 所谓高 , 高在梢节的运动越来越小 , 达到无圈的境地 。 在化劲上能“吞而代之” , 使敌进不敢进 , 退不敢退 。 “仰之则弥高 , 俯之则弥深”发劲如雷庭电闪 , 心胆俱裂 , 一旦发动 , 有如长江大河 , 滔滔不绝 , 亦有轻描淡写一拍 , 人立惊跳 , 一走无不如意 , 以后则是道德功夫 。 以上所言是笔者几十年理论与实践的心得体会 , 因此不暇自珍 , 望同仁指正 , 并附会作自编歌诀二首 。 走手歌诀 一动先走手 , 走手必乍肘 。 前乍加棚劲 , 后乍腋下空 。
圆转歌诀 大圆连小圆缠丝相连 , 连接用弧线折叠转关 。 双手讲轻重腿分虚实 , 处处有开合棚劲浑圆 。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