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烂陀寺在印度哪里,那烂陀寺是印度最大寺院吗


印度著名的那烂陀寺建于什么时期?有什么建筑特点?那烂陀,梵名Na^landa^ 。 又作那兰陀寺、阿兰陀寺 。 意译施无厌寺 。 全称那烂陀僧伽蓝(梵Na^landa^ -sam!gha^ra^ma ) 。

那烂陀寺规模宏大,曾有多达九百万卷的藏书,历代学者辈出,最盛时有上万僧人学者聚集于此,玄奘在此从戒贤法师学习多年,听讲《瑜伽论》、《顺正理》、《显扬》、《对法》、《因明》、《声明》、《集量》等经书,兼学婆罗门学,义净在
此从宝师子学习十年,翻译《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》三卷,《一百五十赞佛颂》一卷;此外来此学佛的唐僧还有慧业、灵运、玄照、道希、道生、大乘灯、道琳、智弘、无行等法师 。
玄奘《大唐西域记》、义净《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》、《南海寄归内法传》、慧立《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》对那烂陀寺都作过说明,而义净对当时那烂陀寺的布局、建筑样式,寺院制度和寺僧生活习惯,叙述尤其详细准确 。
公元12世纪,那烂陀寺已被战火毁灭,只留下一处面积约一平方公里的遗址公园 。
那烂陀寺的历史起源传说此地原是庵摩罗园,后来五百商人捐钱买下献佛,佛在此说法三个月 。 后来摩揭陀国王铄迦罗阿迭多在此兴建佛寺,子佛陀鞠多王在寺南扩建,此后呾他揭多鞠多王在东面建寺,幼日王在东北建寺,金刚王在此西建寺,中印度王在此北建寺,帝日王此东建大寺,中供佛像 。 经过历代君王的营建,那烂陀寺宏伟壮观 。
另外,梵语“那烂陀”三字意谓“施无畏”或“无畏施” 。
西元八世纪初,笈多王朝没落,印度教勃兴,那烂陀寺亦顿告衰微,十二世纪末曾为伊斯兰军队所毁 。
十九世纪(1861年),英国考古学家亚历山大 · 康宁汉考古发现一片佛教遗址,出土许多精美佛教石雕、铜像、铜盘和印章等,经与《大唐西域记》核对,证明是那烂陀寺旧址 。
1957年,中国政府捐款30万元人民币在那烂陀寺附近建造一座中国式的玄奘纪念堂 。
2006年12月9日,《纽约时报》详细报道耗资10亿美元在遗迹附近重建那烂陀寺 。 根据义净在七世纪末的记述,那烂陀寺宛如一座方城,四周围有长廊 。 寺高三层,高三到四丈,用砖建造,每层高一丈多 。 横梁用木板搭造,用砖平铺为房顶 。 每一寺的四边各有9间僧房,房呈四方形,宽约一丈多 。 僧房前方安有高门,开有窗洞,但不得安帘幕,以便互相瞻望,不容片刻隐私 。 僧房后壁乃是寺的外围墙,有窗通外 。 围墙高三四丈,上面排列人身大小的塑像,雕刻精细,美轮美奂 。
寺的屋顶、房檐、和院落地面,都用特制的材料覆盖,这种覆盖料是用核桃大小的碎砖和以黏土制成,覆盖辗平后,再用浸泡多日的石灰杂以麻筋麻滓烂皮涂上,盖上青草三五天,在完全干透之前,用滑石磨光,然后先涂上一道赤土汁,最后再涂上油漆,光亮犹如明镜一般 。 经过如此处理的寺院地面,坚实耐用,经人践踏二三十年而坚固如初 。 [4] 全寺分八大院,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所载,该寺为七世纪时印度第一大寺,僧徒常达万人,修学大乘及小乘十八部、吠陀、因明、声明、医方、术数等 。 盖本寺初为唯识学派之中心,其后演变为密教之一大中心 。 大乘有宗著名之论师,如护法、德慧、护月、坚慧、光友、胜友、智月、戒贤、智光等人都曾先后在此讲学,或担任本寺住持 。 此外,远自我国及东南亚诸国而来之留学僧亦不少,如我国之玄奘、义净、荆州道琳、太州玄照、并州道生、洛阳智弘,及新罗之慧业、阿离耶跋摩等人皆曾来此就学 。 又当时由印度来华之波罗颇迦罗蜜多罗、地婆诃罗、善无畏、金刚智、般剌若等诸师亦曾修学于本寺 。

推荐阅读